上周朋友推荐我读《The Gorilla Game》。抽空读完,又一边和 GPT 讨论,一边做了不少摘记。这里尝试把其中对创业者有启发的部分整理出来。
这本书名义上写给投资者,核心问题是如何在高科技市场里押注“猩猩企业”。但如果换一个视角看,它其实在回答同一个问题:在技术驱动的市场里,谁有可能成为新的市场标准制定者。投资者是在牌桌边下注的人,创业者则是必须亲自上牌桌的人,两者面对的是同一套底层逻辑。
连续创新
连续创新是大多数创业者最熟悉、也最容易上手的路径:成本相对可控,落地速度快,客户的理解和接受门槛也比较低,很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收入和结果。现实中,许多公司依靠这种方式维持运转,养活自己和团队。
问题在于,连续创新很难沉淀成真正的护城河。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往往只是“更好一些”,而不是“完全不同”,因而极易被复制。今天通过某个优化拉开的差距,很可能明天就被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追平。连续创新的价值在于帮助你活下来,却很难让你在一个市场中长期主宰游戏规则。
不连续创新
真正能够改变市场格局的是“不连续创新”。这类创新并不是在现有产品上继续打磨,而是直接改变了原有规则,迫使整个市场重构。微软的操作系统、英特尔的芯片、苹果的 App Store、特斯拉的电动车,这些例子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它们提供的不是“更好一点的产品”,而是“完全不同的一套架构”。一旦市场接受了这种架构,用户、开发者和合作伙伴都会被卷入其中,切换成本随之变得极高,新的标准便在实践中被固化下来。
如果用创业者的视角回看,不连续创新带来的问题可以简化成几个自问: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机会被抽象成一种新标准,新标准是否能够沉淀为协议、数据格式或核心算法,围绕它是否有可能形成网络效应和生态绑定,以及在这条路径上,游戏的结局究竟是“赢者通吃”,还是只能做一个细分补充。
不连续创新的竞争
不连续创新并不意味着缺乏竞争,恰恰相反。在书中所谓的“龙卷风阶段”,往往会有两到四家公司沿着不同路径同时冲刺,最终才会沉淀出一个 Gorilla。市场会在这些路径之间做出选择,竞争的激烈程度往往远高于连续创新的环境。
在这样的情境下,创业者需要把问题追问得更具体一些:自己提出的创新是否足以支撑形成新的市场标准;当竞争者提供类似方案时,手中的优势能够维持多久;围绕产品构建的价值链是否完整,是否真的足以支撑整套系统持续运转。产品本身只是起点,真正决定能否成为 Gorilla 的,是整条价值链能否跑得通:有没有足够多、足够刚性的应用场景推动客户迁移,上下游配套是否成熟,渠道与合作伙伴是否愿意把资源押注在你身上。
Gorilla 的逻辑
一旦市场标准确立,Gorilla 会被整个生态推着向前。对于生态中的其他参与者而言,它的倒下不仅意味着一家公司的失败,还意味着整套体系、工具链、能力结构都要付出高昂的重建成本。因此,市场中的各方在很多时候会倾向于维持这家公司的稳定和持续成功。
对创业者来说,这带来的提醒是:连续创新可以保证生存,却难以沉淀护城河;不连续创新风险更高,但只有在这种场景下,命运才有可能被重写。更务实的提问不是“要不要成为 Gorilla”,而是“我们的资源、节奏和路径,到底有没有形成 Gorilla 的现实条件”。
从连续到不连续
连续创新的条件相对容易判断,路径也较为清晰,是大多数企业赖以维持生计的方式。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,企业可以稳健地活着,但很难获得长期的市场主导权。真正的结构性突破往往依赖于不连续创新,而这背后必须有完整的价值链和生态配合。
因此,一种更现实的策略是:在连续创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势能,为不连续创新预备条件。融资、组织速度、产品节奏、伙伴网络、生态绑定,这些要素如果能在时间中逐步到位,才有可能支撑一次真正的范式跃迁。不连续创新不是一个单点子、单功能的尝试,而更像是围绕整条价值链做出的一次豪赌。
回头看,【介子】的价值,正在于它试图成为新的创作标准。它不仅是工具,而是 IP 创作的引擎
介子
【介子】并不是在一个既有市场里做“更好一些”的工具,而是从一开始就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创作与消费范式。它试图通过一套清晰的结构和规则,将内容创作从“一次性作品”改造为“可组合、可再利用的资产”。
在这个设想中,内容会被格式化为可计算、可扩展的结构,作品在同一框架下被生成、管理和演化;标准化之后的创作成果可以在生态中自由流通和交易,从而形成一个更清晰的市场;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消费者基于同一标准协作时,切换成本会自然累积,生态黏性随之增强;创作过程本身也会逐渐与消费过程融合,用户在参与中贡献内容、塑造生态。
如果这样的标准最终被市场接受,它就具备了成为不连续创新的潜力,也就有机会沿着 Gorilla 的方向演进。
在实际迭代过程中,落地的产品曾一度背离最初的设想。出于各种现实考量,产品在表现形式和交互逻辑上逐渐向“普通写作软件”靠拢,虽然在底层为后续演进埋下了不少伏笔,但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却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那套新的创作范式。
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《The Gorilla Game》的原始论述,或者对【介子】试图探索的这条路感兴趣,欢迎加我微信(wzdoing)交流。
Written by
wangenius
At
Mon Sep 08 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