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一条从物理世界构建转向数字世界构建,最终融合资本视角的非典型路径。
核心可以拆解为三个阶段:
-
建筑师背景:系统与约束的训练 我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科班出身(5年),后在浙大设计院(ZIAD)参与过多个地标建筑从概念到施工图的全过程。 这段经历留给我最底层的肌肉记忆不是“画图”,而是系统思维——如何在极强的物理约束、造价限制和甲方需求下,搭建一个逻辑自洽且具备叙事感的空间系统。当时我就开始利用 Rhino/Grasshopper 和 Python 做生成式设计,这是我工程能力的起点。
-
资本视角:判断力与叙事 后来我进入高榕资本 AI 团队做驻场研究。这让我跳出了单纯的“制造者”自嗨,学会了从基金视角看世界:做行业图谱、分析数据流向、判断产品信号。这段经历让我理解了技术、资本与故事(Narrative)之间是如何互动的,以及如何识别“伪需求”。
-
独立构建者:Research → Design → Ship 作为 Genesis Cosmos 的联合创始人,我主导了 Jezzlab 等 AI 原生创作系统的构建。2023 年起,我全职独立开发(Indie Hacker)。 我现在的工作流是全栈闭环的:既做产品架构和交互设计,也自己写代码(React/Next.js/AWS/Agent 编排),同时负责 GTM 和商业化。我追求的是“单人流水线”的极致效率——在一周内把一个 Research 想法转化为可落地的 Demo 或付费产品。
简单说,我是一个写代码的产品人,也是一个懂资本叙事的工程师。
“超级个体”只是一个结果层面的标签,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高杠杆的构建者(High-Leverage Builder)。
如果“超级个体”指的是“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”,那我目前的每一天确实都在践行这个状态。但我并不推崇单纯靠“肝”来达成这一点,核心在于如何构建系统来替代人力。
对于我(wangenius)而言,达成这种状态的解法是:
-
以 AI 为数字员工(Agent as Workforce) 我不仅是用 AI 写代码,而是把 AI 视为不同职能的队友。从 Ghostie 到 Mdrone,我构建了一套 Agent 基础设施。繁琐的信息抓取、初步的数据清洗、甚至部分架构代码的生成,都是由 Agent 完成的。我负责的是指挥(Orchestration)和决策(Decision Making)。
-
全栈闭环的能力(Full-Stack Autonomy) 在 AI 时代,短板效应会非常明显。如果你只会写代码但不会设计,或者只会设计不会 GTM(Go-to-Market),你的效率就会卡在协作上。 我强制自己打通了 Research(研究) → Design(设计) → Code(工程) → Narrative(叙事) 的全链路。这让我不需要等待任何人,想法一旦成型,立刻就能 Ship。
-
资产思维而非打工思维 我构建的产品(如 Jezzlab)和内容(Blog/Docs),本质上都是为了沉淀复利资产。超级个体不是为了让自己更忙,而是为了建立一套能自动运转的系统,让代码和内容在睡觉时也能产生价值。
所以,与其说我是超级个体,不如说我是一个善于利用技术和叙事杠杆的独行建筑师。
Written by
Anonymous
At
Date to be announced